若有想做的事,那就去做吧!- 專訪 Sketch UX Designer 黃苡芳
分享採訪:Jeffrey Hung, Yuning Kao
撰稿:Jeffrey Hung
跟 Yvon 的採訪過程是那麼地輕鬆愉快,就好像跟朋友聊天這般自在。採訪開始前,我們團隊早就迫不及待地跟她天南地北地聊了起來。畢竟,在這個數位產品遍地開花的時代,無數產品背後總能找到 Sketch 的身影。
Yvon 黃苡芳是個擁有豐富國際工作經驗的使用者經驗設計師。目前在 Sketch 設計軟體擔任 UX 設計師,是團隊唯一在亞洲區遠距工作的夥伴。過去曾任職於 Codementor 打造全球最大的線上程式語言教育平台,以及於 KKBOX 為日本 KDDI 電信公司製作音樂服務 。除此之外,Yvon 於 2018 年獲選為 Girls in Tech 台灣 40 位年度設計類人物代表,也是全球線上設計學習平台 Designlab 與 Snapask 子品牌 Sofasoda 上的 UX Mentor。
Sketch 的 UX 設計師工作與全遠端協作模式
Sketch 作為現今主流的設計工具之一,為產品設計與開發帶來了諸多的便利與變革。最為人稱道的就是那有別於 Photoshop、Illustrator 集萬千功能於一身,雖萬能但複雜的操作體驗;Sketch 專注於數位產品的 UI 設計這一個切入點,正中這個變化頻繁、高速迭代的環境變化,且降低了設計師進行 UI 設計的門檻。
「我蠻喜歡這個工作的。因為我做的是設計師的產品,我既是設計者也是使用者,常會訪問一些大公司的設計師,像IBM、Facebook、Google,也因此會了解他們工作與設計方式。」Yvon 說。
在 Sketch 擔任 UX Designer 的 Yvon 負責偏向前期的功能開發。Sketch 團隊間彼此的工作並不會很明確區分,例如雖有用戶研究員,但實際進行用戶研究時整個團隊也會一起參與,Yvon 也會負責列出訪談的目標和方向,也會負責準備功能原型(prototype)、分析訪談後的資訊和團隊溝通。
你們知道嗎?有這麼多強大功能的 Sketch ,目前團隊成員包含 Yvon 只有 8 人,而且他們還是以全遠端的方式在進行協作。成員主要在歐洲國家,以及美國。
在很直覺的想像中,成員遍佈不同時區,彼此協作上肯定需要頻繁地相互配合。但是在Sketch,因全遠距的協作模式反而形成了一個相對平衡的工作狀態。
「歐洲時間對台灣的時區來說是很友善的。」Yvon 說。為了和其他成員有重疊的工作時間,每一個團隊成員會刻意調整上班時間來達到彼此時間的一致。以歐洲的時間為主,美國的成員們會早一些,在亞洲的 Yvon 則晚一些,最後大概會有 3 個小時左右的重疊時間大家會同時在線上,約莫是在台灣時間的下午 3 點到 6 點間。
亞洲時區導致跨國協作上的不易與困擾
但事實上,並不是所有跨時區的協作團隊都能做到如此。
當我們談及遠距工作環境下的一些體會時,Yvon 與我們分享了一個比較難被眾人知道到的觀察:「其實對很多遠距辦公的團隊來說,他們普遍會比較不喜歡跟亞洲人這個時區的人工作。」
有很多遠距工作,其實會考慮求職者跟團隊工作時間差距的問題;在一些做遠距的公司環境以及其他人眼裡,亞洲這個時區因爲時差關係,使得團隊間不大容易配合,這令 Yvon 覺得十分可惜。因為其實亞洲有很多很厲害的設計師,卻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很多設計師沒有機會和這些公司或團隊合作。
不過 Sketch 相較於很多團隊有著更大的包容力與彈性。
Sketch 團隊使用 Slack 來進行團隊間的協作與溝通。Slack 就好比是成員的虛擬辦公室。除了工作的事情之外,Sketch 的成員們還會在 Slack 做很多一般實際面對面時會有的辦公室互動,例如跟大家互道早安、要去吃飯,或者要去遛狗等等。
Yvon 告訴我們 Sketch 團隊中有一個工作準則,準則上說每個人時區都不一樣,每個人都有家庭要顧,不要期待訊息丟出去以後要馬上回應。而且團隊成員間也非常重視這個原則,除非有非常緊急的事,不然成員不會主動標註他人來取得他人的注意。
「在團隊中我都是第一個上線、第一個說早安的人。你就想像我在上線的時候大家都在睡覺,我都覺得我活在凍結的世界裡;或者說,我很像活在未來的人。我覺得這樣蠻好的,也幫助設計師有更多時間想得更深一點。這還蠻有趣的。」Yvon 這麼說。
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,有賴於團隊的理解與共識
在Sketch 的工作帶來的不光是跨時區浪漫,有時候也帶來了掙扎。
Yvon 除了是一位 Sketch 的設計師之外,同時還是一對雙胞胎的媽媽。跨時區的工作,意味著對於一般人來說下班與家人相處的時間,Yvon 仍需要與團隊開會或工作。
一般晚上的會議 Yvon 都會盡可能地參加,但難免遇到需要先處理小朋友的情況,這種時候令Yvon 特別感到煎熬。就好比我們採訪的前一天,Yvon 的兩個小朋友半夜不睡覺,使的 Yvon 一直到凌晨4 點才能睡。
對於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,很有賴於兩邊成員彼此之間的支持。
面對工作,Yvon 會誠實跟團隊溝通。比如說小朋友在感冒的時候,會跟團隊說這個 Sprint 沒辦法接到那麼多的任務;或者當任務或時間比較彈性時,會跟大家說晚一點回來跟大家討論。
工作之外,Yvon 則是會利用在做家事、摺衣服、或看著小朋友玩的時候,利用這些時間腦袋裡想一些待處理的事情。儘量地利用時間,抓住空檔切換身分。
與先生的紐約旅行,讓兩人決定成立關注健康與飲食的品牌
在我看來,如此忙碌的 Yvon 遠遠還沒有要放慢腳步的意思。
在一趟跟先生去紐約的旅途中,Yvon 與她先生萌生出創業的念頭,回台後短短幾個月他們就把餐廳「OLLA 有樂」開了起來。
Photo Credit: OLLA 有樂
「我其實一直對食農這個議題很有興趣,我也想做看看跟軟體業不一樣的東西,會想說創業是個可以人生中不一樣的經歷,也能留下來給小朋友。」Yvon 輕快但堅定地跟我們說。
OLLA 的口味偏向美式,但在食材的選擇上使用台灣當地食材,想做成不容易吃膩,且可以自由搭配的健康餐。
說到,其經營也是有許多設計環節參與其中。Yvon 也希望可以把在軟體與科技上的經驗導入餐飲之中,用流程、數據的方式更聰明地經營餐廳。
「我們的願景不是要做一個有特色的小店,是要做有制度的店面。我先生對下廚很有興趣,我們的菜單會和廚師一起討論與研發;會一直想怎麼去簡化操作步驟,讓不知道的人也可以上手;我們也做了很多流程 SOP,導入系統,讓流程可以更好管理。」
做餐廳其實跟互聯網產品的營運很像,都在看數據。OLLA 團隊的人每週會一起看數據,並做實驗去看市場有沒有不同的反應。若是有所改變,團隊成員就會覺得很有感。
「我們就是個 Scrum Team,一起把業績提升。」Yvon 饒富興致地說。
設計吸引人的地方,是它可以幫助人解決問題
在跟 Yvon 聊天的過程中,不難感受到無論是設計師的工作本身,或者 OLLA 有樂的副業經營都能看到 Yvon 對設計這個概念的想法與應用。因此我們也試著想要瞭解對 Yvon 來說何謂設計。
「設計吸引我的地方是因為它可以透過做功能去幫助人解決問題。我特別喜歡美的東西,並且將一個問題轉換成大家用的很開心(Delightful)的結果。我的理念就是讓每個人的生活可以更開心。」
而樂於擁抱挑戰、跳出舒適圈的性格,也讓 Yvon 敢於去做沒做過的事。
「我會常在反省我自己,會去想現在這個階段是不是我想繼續保持的,像 Sketch 也是一樣,遠距是過去沒有嘗試過的工作型態。同時,在非母語的環境下要用英文跟大家工作,包括要說服老闆,有時候壓力會很大。但我會告訴自己,這是一個趨勢,未來會有更多的國際協作。如果可以的話,多去習得這些能力,一定可以讓成長地更快,不管在哪邊都會有機會做世界級的東西。」
同樣的挑戰也例如 2017 年 Yvon 參加當時美國麻省理工來台舉辦的「MIT 全球創業極限挑戰營(MIT Entrepreneurship Bootcamp」,與來自墨西哥、荷蘭、美國的團隊成員憑藉「My Seed Story」計劃提案一舉獲得最終優勝。
MIT Bootcamp Yvon 與她的團隊 / Photo Credit: 好食好事
回想起參與這個比賽的過程,Yvon 說到過程一直充滿著壓力,甚至團隊直到提案的前一天晚上都還在吵架。
由於是團隊競賽,除了最後一天要所有評審委員做提案簡報外,每個參與者也都帶著自己的期望而來。為了要形成團隊的提案共識,團隊與成員之間的碰撞與摩擦在所難免。
挑戰過程中會有掙扎與迷惘,需要不斷地尋找平衡
Yvon 在 MIT Bootcamp 的經歷就好像她人生的一個小型縮影。
Yvon 在相對年輕的年紀下已經累積了許多身分,包含遠距設計師、小孩的媽、創業者、Mentor。在聊到這些事情累積起來所伴隨著責任與事務時,Yvon 也很坦白地告訴她也會陷入掙扎,懷疑自己。
「有時候會有那種仿冒者心態(冒牌者症候群),會想說是不是要做全職媽媽?是不是工作太多,小朋友這麼小,在這個階段是不是不應該這麼拼?是不是應該要放下?有時候累到忙昏的時候會想說到底要怎麼做才好。」
「我也很掙扎,我不希望在照顧小朋友的時候還要工作,在他們旁邊就想要百分之百在身邊,要不斷提醒自己,我的辦公桌就在我的房間內,這個切割時間自己要做好,關掉電腦以後要逼自己不能再想。但小朋友又很需要照顧,遠距工作就是有這種天人交戰的感覺。」Yvon 說。
與此同時,外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,也是另外一個在同時具備多個身分,或者大膽進行各種挑戰時會影響自己狀態的一件事。
若有想做的事,那就去做吧
Yvon 拿自己的例子來舉例,Yvon 認為自己是一個蠻「跳 Tone 」的人,很多想做的事情不一定也是其他人想做,或認為該做的。例如在找跨國的遠距工作時,就有很多人覺得 Yvon 做不到;更別說在接觸 Sketch 時 Yvon 還懷著孕,很多人只覺得 Yvon 不可能成功。
Yvon 告訴我們,在經歷每一個時段的過程中他人會給自己很多想法或評價。我們無法去控制其他人的意見,但我們可以掌握自己的心態,不見得每個都要吸收。若是我們接收到好的反饋,我們可以聆聽,可以分享甚至改善。怎麼做最終都還是取決於自己。
採訪的最後,我們讓 Yvon 總結她眼裡的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,並給同樣在一路上想要不斷挑戰自己的人一些經驗分享。
「我覺得自己一直都是一個跳 Tone 與不務正業的人。」Yvon 如此總結。說到面對挑戰的心態,Yvon 認為這一切都取決於個人,只有自己才能做這個決定。
「就看自己的時間囉,若有想做的事,那就去做吧。我不太喜歡只說不做,不管怎樣都先去試試看,用最簡單的方式做也可以。」Yvon 毫不猶豫地說。
「我大學的時候都在做些奇怪的事情,我去微軟做校園大使去賣產品,我單純想法是認為自己可以去訓練口條。為了取得錄取的機會,我就跟他們說我會幫他們設計他們的 T-Shirt,最後也順利錄取。」
「面試 Sketch 時,其實 Sketch 也有點猶豫要不要讓我加入,因為當時在亞洲沒有成員,時差他們也要去適應。因此我就自己去提議說團隊間不一定要在同一個時區,像個接力賽的概念,團隊睡覺後我可以接著處理事情;團隊起來就可以討論,不需要每個人都在同一個時間。」
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,Sketch 團隊也接受了 Yvon 的想法願意與她一起嘗試。
當面對自己想做的事,Yvon 從不輕易妥協。
Credit
撰稿者:Jeffrey Hung 洪偉傑 / jeffrey.hung@ixda.org.tw
採訪:Jeffrey Hung, Yuning Kao
攝影:Judy Fan, Min Liu, Laura Chen
編輯:De Jiun Lee, Leona Lin, Lindsay Hsieh
✍ 看更多精彩的講者會前專訪:(依發布時間排序)
▶ 陳潔如 Sabrina Chen / 若水國際/Flow, Inc CEO
▶ 唐玄輝 Hsien-Hui Tang / 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 教授
▶ 呂奇晃 Chaz Lu / 青蛙設計 frog design 執行設計總監 Executive Design Director
▶ 陳凱翔 Kevin Chen / One-Forty創辦人
▶ 費樂理 &林思玲 Larry Philbrook / 文化事業學會 ICA (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) 引導師
▶ 石田智絵 & 林靜瑩 Ishida Tomoe & Chingying Lin / Neuromagic Facilitator
▶ 王冠人 Kevin Wang / Amazon Web Services Product Designer
▶ 陳翰申 Han-Shen Chen / Amazon Web Services Taiwan Limited Product Design Lead
▶ 吳庭安 T.A. Wu / 春池玻璃 W 春池計畫主理人
▶ 曾韻如 Rice Tseng / Grab Principal Product Designer
▶ 郭正澔 Nelson Kuo / 唐碩體驗創新諮詢 TANG Consulting 新空間體驗執行總監/策略師
▶ 曾文杰 Parks Tzeng & 邱司唐 Dorian Chiu / 華碩電腦 華碩設計中心 使用者經驗設計處 副處長 & 設計經理
▶ 張志祺 Chih-Chyi Chang / 簡訊設計 共同創辦人
▶ 林鑫保 Oliver Lin / 台灣設計研究院 副院長
▶ 林華慶 Hwa-Ching Lin /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局長
▶ 郭藺瑩 Lydia Kuo / Verizon Media Senior Design Manager
▶ 唐聖凱 Sheng Kai Tang / Microsoft HoloLens 首席設計師
▶ 石井裕 Hiroshi Ishii / MIT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Professor
▶ Alan Shen / Riot Games Principal UX Designer
▶ 許竣棠 Neo Hsu / 台灣國際航電 Garmin 使用者經驗部主任
▶ 陳威帆 Taco Chen / 四合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暨製作人
▶ 王千睿 Manfred Wang /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教授
▶ 蔡偉彬 Gary Choi / 羅技電子 Logitech 資深設計經理
▶ 黃帥豐 Steven Huang / 明基電通數位生活設計中心使用經驗設計處 處長